支持私有化部署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我要投稿

开发利器Cursor:我用AI 3天搞定一个月的开发量

发布日期:2025-01-17 21:50:30 浏览次数: 2055
作者:Asta聊工业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Asta聊工业”

在软件开发领域,效率与质量始终是永恒的主题。最近,我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,从最初的创意构思,到原型设计,再到前后端的具体实现。这个过程中,我选择了Cursor作为我的AI助手,让整个开发效率提升了数倍。


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在使用这个AI辅助助手过程中的一些深刻见解和经验教训。

一、认清AI的局限:记忆容量有限是常态

在开始使用AI辅助开发工具时,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过分依赖AI的"记忆力"。很多开发者会想当然地认为,既然是AI,那么它应该能够始终记住项目的所有细节。然而,实践告诉我们,AI更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白板,当新的内容不断涌入时,旧的信息就会被逐渐擦除。这就是所谓的"上下文窗口"限制。

实践建议:

  1. 在每次重要对话开始时,简要概括当前项目的关键信息

  2. 将核心配置、数据结构等重要信息保存在单独的文档中

  3. 在切换开发模块时,主动提醒AI当前的开发上下文

  4. 定期做开发总结,形成文档沉淀

案例分享:

在开发设备管理系统的过程中,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当我要求AI修改用户认证模块时,它提供的代码与数据库结构不匹配。原因就是AI"忘记"了之前定义的数据库schema。解决方案是:我养成了习惯,每次涉及数据库操作时,都会先把相关的表结构贴给AI看。

二、具体化是提高效率的关键

与AI协作时,模糊的表述往往会导致效率低下,甚至产生错误的代码。记住,AI无法像人类同事一样通过眼神交流或者查看你的屏幕来理解上下文,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和具体的表达。

错误示例:

    "帮我添加一个搜索功能""更新用户界面""优化性能"

    正确示例:

      "在设备列表页面顶部添加一个搜索框,支持按设备名称、编号搜索,并实时显示结果""在用户详情页面添加一个设备使用记录的统计图表,使用折线图展示最近30天的使用时长""优化设备列表页面的加载速度,添加分页功能,每页显示20条记录"

      效果差异:

      使用具体化描述后,我发现:

      • 代码生成的准确度提高了约80%

      • 返工和修改的次数减少了60%

      • 开发节奏更加流畅,不需要频繁的来回沟通

      三、技术门槛不再是障碍

      这可能是最让人惊喜的发现:使用AI进行开发,你并不需要特别深厚的技术背景(使用cursor之前我对react一无所知)。更重要的是你对产品的理解和清晰的表达能力。

      关键要素:

      1. 用户需求的明确定义

      • 详细描述用户的使用场景

      • 列举具体的功能点

      • 定义清晰的操作流程

      • 体验目标的具体描述

        • 界面布局的偏好

        • 交互方式的要求

        • 响应速度的期望

      • 成功标准的量化指标

        • 功能验收的标准

        • 性能指标的要求

        • 兼容性的范围

        实战案例:

        在开发设备借用功能时,我是这样描述需求的: "需要一个设备借用页面,用户可以:

      1. 查看设备的当前状态(可用/已借出)

      2. 选择借用时间(最短1小时,最长7天)

      3. 填写借用原因(必填,50-200字)

      4. 提交申请后自动发送邮件通知管理员

      5. 页面要响应式设计,在手机端也能正常使用"

      这样的描述让AI能够准确理解需求,直接生成符合要求的代码。

      四、大型改动的艺术:化繁为简

      在处理复杂的开发任务时,我总结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:将大的改动分解成小步骤,逐步实现。

      实施步骤:

      1. 需求分解

      • 列出所有需要改动的部分

      • 按照依赖关系排序

      • 确定最小可验证单元

    • 循序渐进

      • 先完成核心功能

      • 逐步添加附加特性

      • 持续进行单元测试

    • 及时验证

      • 每个小步骤后进行测试

      • 确保不影响现有功能

      •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

      实践案例:

      在添加设备管理模块时,我的分解步骤是:

      1. 先创建基础的CRUD接口

      2. 添加设备状态管理

      3. 实现设备分类功能

      4. 添加搜索和筛选

      5. 最后优化用户界面

      这种渐进式的开发方法不仅让过程更加可控,也大大提高了代码的质量。

      五、与AI协作的正确姿势

      要把AI当作一个热心但"健忘"的助手,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协作模式。

      最佳实践:

      1. 提供清晰的上下文

      • 说明当前的开发阶段

      • 解释代码的使用场景

      • 描述已有的相关功能

    • 使用具体的示例

      • 提供输入输出的示例

      • 展示期望的界面效果

      • 说明异常处理的要求

    • 保持交互的连贯性

      • 一次专注一个主题

      • 避免频繁切换上下文

      • 及时总结和确认

      沟通技巧:

      "我正在开发设备维护记录功能,需要:

      1. 记录维护时间、维护人、维护内容

      2. 上传维护报告(PDF格式,最大10MB)

      3. 维护完成后自动更新设备状态 看起来怎么样?我们可以先从数据库设计开始。"

      六、成功的核心:有效沟通

      与AI的协作成功与否,关键不在于技术实力,而在于沟通能力。只要能够清晰地表达你的目标和期望,AI就能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。

      沟通要点:

      1. 结构化表达

      • 使用清晰的层次结构

      • 重点内容突出显示

      • 逻辑关系明确

    • 循序渐进

      • 从简单到复杂

      • 先整体后细节

      • 及时确认理解

    • 及时反馈

      • 明确指出问题

      • 提供改进建议

      • 确认修改效果

      七、问题排查清单

      当开发过程遇到瓶颈时,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自检:

      检查清单:

      1. 需求表达是否清晰?

      • 功能点是否完整

      • 条件是否明确

      • 期望是否具体

    • 上下文是否完整?

      • 相关代码是否提供

      • 环境是否说明

      • 限制是否描述

    • 目标是否明确?

      • 成功标准是什么

      • 验收条件如何

      • 性能要求多少

     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:

      1. 代码生成不符合预期

      • 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

      • 明确说明代码规范

      • 给出具体的示例

    • 功能实现不完整

      • 检查需求描述是否完整

      • 确认是否遗漏关键信息

      • 补充必要的业务规则

      意外之喜:全流程的AI助手

      使用Cursor的过程中,我发现它远不止是一个代码助手,而是一个全流程的开发伙伴:

      • 需求分析:帮助梳理业务流程,识别潜在需求

      • 文档撰写:生成PRD、API文档、部署文档

      • 代码开发:高质量的代码生成和优化建议

      • 测试用例:自动生成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

      • 部署方案:提供完整的部署步骤和注意事项


      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      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      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      联系我们

      售前咨询
      186 6662 7370
      预约演示
      185 8882 0121

      微信扫码

      添加专属顾问

      回到顶部

      加载中...

      扫码咨询